学工动态
社会实践|儒风舞韵支教团—以舞为笔,绘就乡村美育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08-16        阅读次数:

山东济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孕育了深厚的礼乐文明,然而,目前许多乡村学校面临乡村美育资源匮乏的现状,缺乏专业艺术教师,孩子们难以接触系统的传统文化与舞蹈教育,这一差距制约着乡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此背景下,暑假期间,儒风舞韵支教团以 “传承儒家文脉,点亮美育之光” 为宗旨,深入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乡村学校,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美的大门。这一实践不仅填补了乡村美育空白,助力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健全人格,更以舞蹈为载体活化儒家文化,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同时,实践搭建起城乡文化交流桥梁,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对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知识与艺术共绽光芒

要让孩子们全面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课知识。首先,实践队员们通过PPT向孩子们展示了汉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从朝代的兴衰更迭,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让孩子们对那个时代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配合着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如展示汉唐时期的宫廷建筑、服饰妆容,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

讲到舞蹈文化时,PPT上呈现了古代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类型舞蹈的特点。通过对比古今舞蹈的差异,让孩子们明白舞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例如,对比现代舞蹈的自由奔放和古代舞蹈的含蓄典雅,孩子们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解码《礼仪之邦》,以教学品味古韵

在众多优秀舞蹈作品中,《礼仪之邦》成为了代表儒家文化最经典的一支舞。这支汉唐古典舞,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辉煌的汉朝、唐朝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融合了现代古典舞的柔美,动作大开大合又不失温婉典雅。通过肢体语言再现了“礼仪之邦”的历史风貌与精神内涵,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厚重感。它常被用于文化展演,传统节日活动中,成为连接古今,展现“礼仪之邦”魅力的重要载体。

在《礼仪之邦》的教学过程中,支教团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播放舞蹈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舞蹈的整体韵律和美感。视频里,舞者们身着飘逸的汉服,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抖袖拂衣,一跪一拜,尽显汉唐时代的雍容典雅,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

接着,老师开始分解动作,从基本的手位、脚步动作入手。比如,教“拱手礼”手位时,老师会详细讲解双手如何交叠、放置的位置以及行礼的角度,让孩子们明白这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的礼仪文化。在教脚步动作时,会结合音乐节奏,让孩子们先慢走,感受节奏的强弱,再逐渐加快速度,做出轻盈的舞步。

同时,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队员们还会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孩子们分组模仿所学动作,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协作力。如何根据季节调整动作(春天学草木抽芽的舒展,秋天练果实饱满的沉稳),如何结合农活设计场景(插秧的弯腰是"谦逊",收割的挥臂是"感恩")。通过教学,当地老师已经能带着孩子们,把新收的玉米编成"五谷舞",让传统文化在乡野间继续生长。

乡土舞台,奏响儒家文化时代强音

《礼仪之邦》舞蹈,是"文化载体",也是"美育密钥"。经过这几天文化与舞蹈的学习,支教团成员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舞蹈表演。音乐起,古朴悠扬的旋律流淌开来,动作优雅又沉稳,每一个眼神和手势都充满了对舞蹈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她们用舞蹈向孩子们展示礼仪之邦的魅力。

志愿者们持续的陪伴与引导,让孩子们在舞步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让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传统,以最轻盈的姿态,融入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不是我们教会孩子跳舞,而是孩子教会我们怎么让文化活起来”而这份双向的滋养,也让“儒风”更添温润,让“舞韵”更具深意,成为支教路上最动人的风景。这些融入生活的舞姿超越了简单的动作传授,当“礼”成为递饭时的自然弯腰,“信”化作守约的自觉,文化的种子已真正在乡村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