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社会实践 | “青承·聊韵”大学生非遗社会实践队——探寻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8-08        阅读次数:

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 暑假期间,音乐舞蹈学院“青承·聊韵”大学生非遗社会实践队奔赴山东聊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聊城扎染技艺和木版年画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与传承人深入交流和亲身实践等方式,系统了解了这两项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和发展现状,并积极探索其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活态基因,不仅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匠心,更蕴含着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化自信。鲁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聊城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一版一色"套印技法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于世,聊城扎染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鲁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染色技艺。

昌府区一间老工坊内,草木染料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在聊城扎染调研中,实践队队员走进当地扎染工坊,跟随传承人学习了"绞缬""夹缬"等传统技法。这项以植物染色为核心的技艺,通过扎结与浸染的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纹样,展现出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聊城扎染最鲜明的特色,在于用纯天然植物染料的坚守,其中以蓝靛染色最具代表性。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从蓼蓝采集、染缸制作到完成染色的全过程。染色工艺里,“绞缬”以棉线扎结布料,浸染后形成如流云般的自然晕染;“夹缬”用梨木模具夹紧织物,印出对称规整的吉祥纹样;“蜡缬”则以蜂蜡勾勒图案,蜡层防染处透出细腻纹路。每一种技法都藏着古人的巧思,在棉麻纤维与草木汁液的交融中,晕染出天地自然的肌理。

实践队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扎结的松紧直接影响成品的图案效果。"传承人边说边展示着手中的玻璃珠,"这些小工具能帮助我们制作出特殊的花型。"

队员们试着操作,却因扎结松紧不当而导致染色后图案杂乱。传承人笑着示范:“扎结要顺着布料纹理,力道得均匀 。”大家发现,扎染藏着不少巧思,像独特花型能用普通的玻璃珠辅助呈现。看似简单的扎结、浸染,实际操作起来,才懂这门以植物染色为核心的技艺,耗时长、考验耐心,并非易事。也深知手工扎染“慢工出细活”,可耗时长、收益低,年轻人鲜少问津,传承难题摆在眼前。队员们积极调研扎染衍生品开发与市场现状,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为探寻扎染的可持续传承积累宝贵经验。

聊城木版年画的调研亦满载而归。在年画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队沉浸式体验了套色印刷传统工序。这项以红、绿、黄为主色的民间艺术,一笔一画都承载着浓郁的鲁西民俗风情。

木版年画作坊里,雕刻师傅正在梨木板上精雕细琢着传统纹样。年画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一块模板从选材到完工需要半个月时间,而印制一张合格的年画至少要经过六道工序。接着传承人教队员们印制一幅"代代富"年画,棕刷在雕版与宣纸间灵活游走。队员们尝试套色印刷时,不是力道不稳就是颜色错位,才懂这看似简单的印刷,实则步步需匠心。"先印主色,再补细节。"传承人一边纠正动作,一边讲述着年画背后的民俗故事。谈及传承现状,他轻抚着温润的雕版,语气里满是怅然:“机器印刷又快又便宜,年轻人过年也少贴传统年画了。”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建议,为破解难题提供青年智慧。


聊城探非遗之行,队员们手上沾满了染料和颜料,却也由此真切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温度,更看清了传承的困境与微光。他们细致记录每一处制作细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思索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扎染的靛蓝、年画的绯红,这些不只是明快的色彩,更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态基因。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刷,队员们将充分转化调研成果,以国潮文创设计、电商渠道拓展等多元路径,推动扎染、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激活乡村文化生态、赋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